找到相关内容852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龙树的中论用了辩证法吗?

    第二大段论文。45.参见《大正藏》卷16, pp. 695-696。 269页因不成的两种过错,还犯了目前所说的喻不成过(46)。 不但中观学派内的学者,像月称,反对清辨的三支立量,而且,中观学派...生者,今生已复应更生。何以故?因中常有故。从是有边复应更生,是则无穷。....是故先有而生,是事不然(61)。 这是说:如果自生,则会有无穷的的过错;所以不自生。龙树又说:“复次,有已先成,何用更生?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5546295.html
  • 唤醒沉睡的佛(1)

    无知的害处,第一个害处是自卑,由于对自己的潜能无所知,所以当我们犯错有过失时,我们会认为那是永恒的过错,甚至是我们本质的一部份,这种想法其实是个天大的错误。若我们有幸开展出一点点智慧与了悟,我们将会了解...还会犯很严重的错误,重要的是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,而不要欺骗自己没做错。我们千万不要给自己洗脑,否认自己的过错。我们犯错,我们由错误中学习,最好的方法是告诉自己:“我错了”,就...

    泰·锡度仁波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4046510.html
  • 居家学佛之道

    劝化   即自觉担负起社会教化的责任,以善法、佛法教诫,感化,劝导周围的人,行法布施,度化众生。这在《阿含》中便多处倡导。如《善生经》教诫说,亲友间有了过错,要及时帮助,“屏相谅呵&...

    陈兵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2946612.html
  • 大乘佛教的忏悔观上(上)

    欠缺的存在发露自己的过错,必然有种不安全感,从而缺乏足够的动力与激情。其次,只要我们没有成佛,我们便是一个不完美、有缺陷的存在,这样忏悔自然是永恒的追求;而现实的人作为忏悔对象,则具有瞬间性、脆弱性、...

    圣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3446622.html
  • 任继愈《中国佛教史》(2)

    即无明(愚蠢)、放逸、懈怠、不信、昏沉(暗昧)、掉举(轻浮)。第四类“小烦恼地法”十种,指思维所必然伴有的非道德心理,即忿、覆(隐瞒过错)、悭、嫉、恼、害、恨、谄、诳、等。第五类“大不善地法”二种,指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2847041.html
  • 吕澂:南北宗禅学的流行(1)

    神秀一系就无此说)。但尽管主顿,“其有不植德本,难入顿门,妄系空华之狂,曾非慧日之咎”。太阳是有的,但迷于空华之人却无视于太阳,这就不是太阳的过错了。这种顿门是有的,问题全在于自己是否具备有入顿的条件。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3547592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3)

    的心理。  害:怀有损害他人的心理。  嫉:对他人的长处生起不悦的心理。  悭:吝于财物与教法,不愿施舍的心理。  无惭:对于诸事功德善事不钦慕崇敬,对于贤人师长轻慢不服,或对于自己的过错不知羞耻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447721.html
  • 从〈菩萨地〉来看菩萨道

    违犯。若违犯了所受的净戒,便生起惭愧之心,使己还净,这是消极的针对已犯的过错忏悔。  至于「消灾」,则以积极消除众生之灾难为修行的内容,是属于有智(圣者)菩萨之所行,这是针对正要发生的具体不幸事件去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247819.html
  • 地藏经的教示

    佛法的教导。这类的说明只就业报的因果加以陈述,使众生了解如何避免恶果以及应当设法补救已犯的过错。犯过的人受到罪报乃因果自然的演变,而不是佛、菩萨以神力设置地狱来加以处罚,因此不是以威吓来劝阻,而是以开导...

    林钰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2747945.html
  • 明代藕益大师《十大碍行》语译·事理浅释

    而已,并不全是由于自己本事大而挣来,同时也就不会再去盲目地追求它了。   10 、如果能知道受抑也是虚妄的,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,那么就可以明确到:所谓受抑只是果报而已,并不全是由于自己的过错。这样...

    王智隆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2847947.html